疾病科普丨这3个部位长了息肉要注意,它是
息肉其实是个形态学名字,只要是黏膜隆起向腔内生长的隆起,都叫息肉。所以你可能还听到过胆囊息肉、结肠息肉、子宫内膜息肉。
所以,只要胃黏膜或肠粘膜向胃腔及肠道生长的突出,都叫做胃肠息肉。当然,医生诊断胃肠息肉应该要求更高。这个突出要求起源于表浅的黏膜层,而不是更深处的肌肉,而且突出要比较明显(起码高出0.25cm),那种软趴趴的稍微比正常黏膜高点儿的病变,不能称之为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胃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还有少见的胃肠类癌。有时由于医生诊断误差,胃平滑肌瘤、胃间质瘤、肠道类癌也会被误认为胃息肉。
有的患者做胃肠镜检查的时候大大小小数百颗息肉,但大部分是无害的
身体哪个部位容易长息肉
一般约有1-5%的胃镜检查者发现有胃息肉,其中80%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20%为肿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低约为0-5%,后者癌变率则高达25%-50%。息肉长的慢,藏得深,体积比较小的时候,通常无法感知。大肠,胃和胆囊是最常出现息肉的部位,它们分别被称为肠息肉,胃息肉和胆囊息肉。
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但并非所有都会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因为恶性的毕竟占极少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即使癌变,也要经过较长时间,以下5点才会有癌变风险:
1.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你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
腺瘤性息肉属于高癌变息肉,一旦发现,必须切除
以下三种类型的息肉,最好都及时切除
如果你属于以下三种类型的息肉,最好及时切除,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癌症可能会悄悄接近你。
第一,腺瘤性息肉,最好及时切除,因为腺瘤性息肉转变为癌症的风险非常高。
第二,直径超过一厘米以上的息肉,最好及时切除,越大的息肉,恶变风险越高。
第三,在动态观察中,发现息肉体积不断增大,不能完全排除恶变,也最好及时切除,避免小息肉转变为癌症。
息肉被切除了,可能复发
息肉的生命力旺盛,有时候即便已经切除了,仍可以死灰复燃!以直肠息肉为例:
肠息肉疾病具有很高的复发性,这次是在直肠,下次很可能在其他部位发生。因此,患者在术后遵医嘱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很重要。
对于一些增生性的肠息肉疾病,其生长速度很慢,患者可在术后1-2年随访1次;
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应该1-3年复查一次。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以下情况需定期复查
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要3-6个月再复查一次,此后的复查频度请遵医嘱:
(1)首次肠镜检查因肠道准备不好,影响检查视野者;
(2)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4)大于1cm的广基息肉;
(5)大于1cm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重度异型增生者;
(6)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总之无论哪种性质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都不能姑息,一经发现,即建议切除,并定期复查。就算息肉切除了也不可掉以轻心,日常生活要均衡饮食不要经常性吃刺激性的食品,以绝后患。
抗癌防癌,未雨绸缪。
特邀专家坐诊
每日仅限5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医院l肿瘤科新增l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