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脆弱

时间:2024/3/20来源:健康乐功效 作者:佚名 点击:

在这个信息更迭速度空前的社会,许多原本隐不可见的问题逐渐展露在网络平台供大众剖析。因为家中有小朋友降生,所以笔者最近会关心一些儿童教育相关问题,浏览了一些相关书籍与网络文章,在这些内容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知乎上的一个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脆弱,这么容易得抑郁症?

  首先,看一些数据。

  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阐述,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而在《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万,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此书中着重提到“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这些孩子相对于老一辈的人来看确实是“脆弱”的,而这些“脆弱”自然也引发了一些悲剧。

  年,4月,一位18岁少年与家人拌嘴后,留下一纸遗书赴嵩山轻生。

  年,3月,一抑郁症少年与父母吵架后将自己反锁房内服用安眠药轻生。

  年,4月,四川乐山一名抑郁症女孩凌晨站上8楼窗台轻生。

  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轻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抑郁症患者。但事实上国内许多家长对于抑郁症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因为在这些事件的评论区总能看见这样的发言:

  现在的孩子太娇生惯养了……现在的孩子真脆弱真矫情……我们那个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现在衣食无忧才养出这样的毛病……以前都没有抑郁症这种病,都是自己矫情而已。

  他们大多以“矫情”“脆弱”“叛逆”来形容这些患病的孩子,更有甚者根本不认同抑郁症这种病,认为这只是心灵脆弱的人的一种自辩。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两个问题,其一是抑郁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   在抑郁发作期间,一个人会经历抑郁情绪(感到悲伤、烦躁、空虚)。他们可能会感到失去乐趣或对活动的兴趣。”

  其实类似这种情绪低落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只是也是情绪的一部分。但是抑郁症患者,他们无法自主地宣泄出负面情绪,更无法驱动自己去获得一些积极的情绪,就像一个一两岁小孩,他很想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可是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他总会把到了嘴边的饭撒出去。

  抑郁症患者自己想拿起“勺子”吃饭吗?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当然想,但,他们拿不起来,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其二,青少年抑郁的主要诱因又有哪些?

  在《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提到,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亲子关系和情绪压力。

  所谓仓颉足而知礼节,当人在物质需求上得不到满足时,绝大部分精力都追求温饱上,自然没空思考什么亲子关系问题。

  一旦在物质需求上满足之后,人类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精神世界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当你在它的边缘徘徊时,你并不觉得危险或者空虚,但当你真正进入大海深处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海洋越多,你就越容易迷失方向,你就越容易空虚孤独。

  这种时候就十分需要一个人来引导方向,以及驱散孤独。

  而每一个孩子的领航人就是他们的父母。

  许多中国式家长认为领航这件事都是学校的责任,而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到性格成型期间,与他们相处最多的人就是家长。孩子都只是一张白纸,他们大部分的行为习惯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在模仿自己父母,也就是说,大多数孩子的航船都是跟在父母后面的。

  一些父母自己都情绪极端,对孩子动辄打骂,一旦起了争执就大吼大叫,这样的父母根本没有引导或者正确的引导自己孩子的航向,又怎么教育得出一个情绪稳定内心坚强的孩子?

  至于驱散孤独这件事简单来说就是交流与陪伴,而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有多少父母不是一闲下来就刷刷短视频,看看肥皂剧,试问和孩子做过几次亲子活动,谈过几次心?有思考过他们的亲子关系究竟健不健康吗?

  情绪压力一部分是来自于家庭,另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学业,而学业上的压力,其实又有很多都是来自于家长的心理暗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家庭情绪压力。

  那种真正是单纯学业压力的孩子,基本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希望自己能积极上进,这一类的孩子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心理成熟健康,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反而是情绪稳定不容易抑郁的。

  而另外一种畸形的学业压力是来自父母的精神暗示,例如“学习有什么压力?”“成绩最重要。”“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学成这样?”。

  首先,“学习有什么压力?”,学习本身是没有什么压力,对于一些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甚至如吃饭喝水一般轻松,真正的压力是来自于这个“内卷”的社会。许多学校从初中开始就是早七晚十,到了高中甚至有早六晚十一,哪怕是一个成年人都承受不了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何况一个发育还没完全的孩子。但是即便是这样,也还总有一些家长指责孩子,别人都能坚持,你为什么不能?

  这种不理解下的指责给孩子造成一种自己无能的情绪压力。

  其次,“成绩最重要。”,国内的应试教育缺陷不必赘述,“有教无类”此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学习不好却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大有人在,高分低能的“分数怪”也屡见不鲜,分数真的没那么重要。当然就现代社会而言学历的确是块敲门砖,但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情绪稳定目标明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去。

  这种分数指标造成一种KPI式的情绪压力。

  最后,“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学成这样?”许多自己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将自己供孩子读书这件事当做一件可炫耀的事,认为自己供孩子读书是一种奉献,孩子就该对得起自己的付出。事实上无论是现在九成的孩子能读上书,还是生活条件的富足安康,其实都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红利。只要不是家庭遭遇重大困难一类的,一个家庭里的父母但凡有一点上进心,都能获得较富足的生活。

  而有些父母却把这些当做是不一样的付出,为自己发付出深深感动,并把这种付出转化成一种压力,施加到孩子身上。

  这种让孩子产生亏欠感的“奉献”理论造成第三种情绪压力。

  还有许多其他来源的压力便不赘述,总而言之,大部分学业压力其实都是一种畸形的家庭压力。

  而这诸多压力之下,心智不健全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开解与引导,自然久郁成病。

  抑郁症它就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知它,积极地预防它,妥善的解决它。

  首都医科医院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指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以及患者、家属的病耻感,不少患者耽误了最佳治疗期,提早治疗、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昆明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卢瑾指出:抑郁障碍的患者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作为亲友应该多提供关心和温暖,千万不要觉得他们小题大做,或者觉得他们太矫情等。

  养育,既要“养”又要“育”,首先,不要将教育这件事全当做学校的责任,要承担起作为父母“育”的责任,以身作则加以引导;其次,要多加陪伴与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最后,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抑郁症症状也要理解并及时治疗,不要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才痛哭流涕。

  通观本文似乎在指责中国式家长的错误教育,但其实他们错的根源并不在这里,因为他们的“家长”也是这样引导他们的,他们自身的航线就歪的,自然没办法引导自己的孩子。

  错的是他们不愿意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身体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脑子却还停留在农耕时代。信息四通八达的现代社会,他们明明伸一伸手就能拿到调整航线的指南针,可是他们选择把手蒙在自己的眼睛上。

  如果从一开始孩子刚出生时就愿意一步一步却学习如何教育和引导,也不会偏航。

}

转载注明  http://www.sbpgw.com/lctx/2296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健康乐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