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越来越年轻,身体发出这些ldqu
16岁的小汪(化名),每次月经后阴道淋漓出血5到7天,医院就诊,诊断为“青春期月经紊乱及阴道炎”,调经及抗感染后治疗效果不明显。
医院后,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做病理活检后,结果让人不敢相信:子宫内膜癌!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得了子宫癌?
哪些人容易得这个病?
怎样发现身体的“救命”信号?
有哪些保护措施,可以远离它?
医生提醒:子宫癌已逐渐年轻化!子宫癌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妇科癌症。超过90%的子宫癌是子宫内膜癌。
在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而且它的发病年龄已经逐渐年轻化。
子宫内膜癌虽然多发生在绝经后的老年女性(平均年龄55岁),但也有25%发生在绝经前。10%甚至发生在40岁之前。
正确识别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出现下面这些信号,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子宫内膜癌可能正在向你侵袭:
1、非正常的阴道流血
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表现为各种阴道流血,发生在性交后、大便后、体力活动或者妇科检查后都有可能。
(1)年轻女性月经失调
月经不规律或者周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甚至阴道大出血,年轻女性需要尤其注意,不要轻视。
年轻的子宫癌患者病史常合并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
(2)绝经后阴道流血
绝经后妇女中约有10%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这些出血妇女中约10%患有子宫内膜癌。
绝经后出血、围绝经期不规则出血、不孕症伴随月经不调等患者应高度警惕,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恶变的可能。
2、阴道异常排液:
不是正常白带,出现血性分泌物等,或有恶臭味。
3、疼痛:
子宫内膜癌可以引发出血、感染,会引起下腹部疼痛,晚期还可以出现下肢或腰骶疼痛。
4、其他:晚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还可以出现腹部包块、贫血、消瘦、发热等。
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有哪些?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和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属于Ⅰ型,它的发生与没有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有直接的关系。
哪些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呢?
1、年龄
推荐所有年龄≥50岁的妇女接受子宫内膜癌的筛查。
日本妇科肿瘤协会认为,年龄50岁以上或绝经后,最近6个月内有异常出血症状的女性要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
2、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引起长期雌激素作用,不仅会导致子宫内膜发生增生,还能导致癌变。
3、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年龄超过30岁且有肥胖(BMI≥28)、糖尿病、高血压,推荐做筛查。
BMI在30~35之间的女性,风险比25的1.6倍,而BMI大于35的患此癌的风险增加3.7倍。
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患此癌风险增加2.8倍,高血压患者会增高1.8倍。
4、初潮早/绝经晚。绝经≥55岁、初潮<12岁等。
5、不孕、不育。
“生娃”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6、接受雌激素治疗
他莫昔芬治疗等单一的雌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为一般绝经妇女的1.7~7倍。
如果达到5年以上,患癌风险增加10至20倍。
不过,美国妇产科学院不建议对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妇女进行常规子宫内膜癌筛查,而是建议密切监测是否有子宫内膜增生或子宫内膜癌的症状。
7、如果有卵巢肿瘤病史,则应常规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卵巢颗粒细胞瘤是最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和EC相关的肿瘤类型。
8、有家族遗传史:
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有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70%。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35岁以上具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高危因素,需要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筛查。
高危因素比如:明确突变携带者、缺乏基因检测结果、有可疑常染色体遗传病(肠癌)Lynch综合征等。
子宫内膜癌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放射线接触史、吸烟、饮酒等。
怎么检查更靠谱?筛查推荐肿瘤标志物联合经阴道子宫双附件超声检查(TVS)及子宫内膜取样器联合细胞学检查(ECT)。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
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被认为是筛查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的首要步骤,它的敏感度虽高,但特异度很低。而ECT检测子宫内膜癌与癌前病变的准确率均很高。
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明确将子宫内膜活检作为子宫内膜初始评估的一线诊断手段。
筛查结果如无异常,一般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有异常则根据不同情况更改筛查周期或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子宫内膜癌,可以预防吗?患有Lynch综合征者,口服避孕药进行化学预防(预计子宫内膜癌风险减少50%至60%)。分娩完成后,建议降低风险的全子宫切除术。
服用他莫昔芬者,可药物预防,需遵循医生建议。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雌激素-孕激素联合口服避孕药是保护子宫内膜的一线疗法,因为它们还可以治疗雄激素过多和月经不调,并提供避孕措施。
肥胖人群:减肥手术可将肥胖人群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降低50%至80%。
对于一般人群,虽然没有非常直接预防方法,但这些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保护因素:
1、HPV疫苗接种
有研究指出,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HPV16/18感染最易导致子宫内膜癌,HPV52和HPV58感染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也呈显著相关性。
2、激素避孕药
在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雌激素-孕激素口服避孕药(OCs)可使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30%至40%,并且这种风险在停药后持续了数年。
这种益处考虑主要是因为孕激素成分抑制了子宫内膜的增生。
3、母乳喂养
年澳大利亚一项纳入17项流行病学研究的分析显示,母乳喂养可以使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11%。推测母乳喂养期间雌激素水平低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生娃后哺乳超过12个月,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60%。
不过,有研究认为哺乳对子宫内膜癌的预防有一定的时效性。WHO多中心研究显示,保护作用不超过21年,55岁之后生娃,保护用作不再有。
4、饮食与运动
纳入多名子宫内膜癌的七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低大豆摄入量相比,高大豆摄入量可使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30%。
有荟萃分析指出,喝咖啡与绿茶使得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了。而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也被认为是保护因素。
好文推荐:
参考文献
[1]王秀琪,孙智晶,郎景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1).
[2]uptodate:Endometrialcarcinoma:Epidemiology,riskfactors,andprevention\
[3]周琦,吴小华,刘继红,等.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v.34(08):52-58.
[4]高静,项永兵.哺乳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
案例:医院
本文编辑:秦嫣投稿与合作请联系:ganslhelianhealth.- 上一篇文章: 美宝病例参考多发性子宫囊肿,多年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